〇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技术路径与创新探索

2019-03-18 16:25 ​林峰 黄坚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技术路径与创新探索

林峰  黄坚



新型城镇化提出

1、成就

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要降低很多,而且上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仍处于半市民化的状态。

2、矛盾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

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内涵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有专家从动力机制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有专家从理念上认为:新型特色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其模式是以新型产业化为核心动力。新华社提出新型城镇化,必须有产业支撑。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城镇化质量方面出发,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通过以上各种新型城镇化的解读可知:新型城镇化,就是把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与解决过去城镇化出现的问题的纠偏方案结合起来,推进更加公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其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市民化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市民化”速度相对较慢,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 .5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70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好“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城乡统筹问题。快速城镇化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就地城镇化问题。城镇化不是“摊大饼”,而是一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更加合理。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

4、展望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上述规划,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2013年春,《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拉开序幕,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景充满了期待。




产业策划与城镇、旅游规划设计专家
农旅文养与乡村振兴产业咨询服务商

联系电话:028-85108737
手机号码:18980853177
联系邮箱:228536911@qq.com
地址/Add:成都市成华区航天路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