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在十年以前,从交通、卫生、水电、住房等等客观环境上来看,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十年前是这样,在过十年仍然还是这样。而城市就不一样了,隔一年半载没到那个地方,过段时间你再回去一瞧,都快不认识了,差点连路都找不了。农村和城市从发展速度上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没法比。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村里那条小马路总是坑坑洼洼,每次回家都要抱怨好几回,从上大学开始起,到工作了好几年,那条路仍然没有得到硬化修缮。所以,那时总感觉咱农村好像是捡来的子女一样,总不受待见。
但是只从国家在十年前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以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群众自发推动等方式经过十年来的各种建设,目前普遍在基础设施上,不说已经达到小康标准,但至少已经有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就算在偏远的村寨,通电、通水、通路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实现。不过这种发展速度,和城市相比起来,依然还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能同日而语。
农村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比城市发展较慢以外,在经济、教育、文化、管理等等其他各方面上依然较城市落后,尤其是涉农经济上,不管是农业上的种养殖业,还是涉及二三产业的加工、服务业,总是相较其他行业要逊色得多。你说农业行业有没有机会创造出一个首富,当然有,但就是出现不了。你说农村、农业、农民缺钱吧!有些地方、有些人还是相当有钱的,他们也愿意投资到农业领域,但情况并不理想,就算有极个别的农业深加工企业也做得有神有色,比如说老干妈等,但这些企业对于农村的发展支持力度相当有限。
所以,农村的发展,关键不在钱多钱少,而在于人多人少的问题。这里的人主要是人才,是农村的适用型人才,而不是指普通人。正因为农村缺乏适用型人才,留不住人才才导致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农村教师来说吧,在农村的学校,但凡是有点能力的教师,总呆不长,总会被其他学校用高薪给挖走。其实不仅是教育上,在其他任何行业领域里,只要是稍微有点技术、有点能力的人,都不会选择留在农村,选择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导致农村留守下来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或者是没有能力外出务工的人员。
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有发展,连个人才都留不住的行业,你可以想象得到这个行业已经衰败到了何种程度。所以现在的农村,普遍存在实用人才匮乏、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剩余人才素质较低、人才外流严重等情况。在全部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出到城市以后,农村呈现了“人才空巢”现象,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内在动力得不到增强,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水平。
造成农村“人才空巢”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观念上的原因,由于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农民的歧视,造成农民社会地位不高,从而让人产生了不以务农为荣,而以跳出农门为荣。在过去由于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但现在机会有的是,于是人们争相想要洗刷掉农民的身份,自己不行,也要让子女变为城里人、变为知识份子、变为白领等等,时刻都在告诫自己的子女一定要脱离农村,不做农民,导致了农业从业人员后继无人。
其次是政策上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农村实用型人才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资金的扶持不足,留不住有技术、有学问、有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从业环境较差,不仅是客观环境上恶劣,在软环境是也欠佳,比如说一些管理部门对于人才的管理,不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反而还要百般阻挠,没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当然不愿留下来了。所以才出现有的地方出月薪万元的高薪仍然留不住电商人才的情况。
再次是服务上的原因,一些服务机构没能很好的对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很好的服务,比如说培训、鉴定、评比等等,使得很多实用型人才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都是自己长期摸索鼓捣出来,在某个领域成了专家,成了人才,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仍然不够,在扩大生产、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后劲不足。
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人才匮乏,发展动力不足,但是在现阶段或者今后,面对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事实,没有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可不行。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鼓励人才下乡,或者培养乡土人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将是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而我们在外务工的人员,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多学习一些农村的从业技能,力争早日返乡创业致富。
文|山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