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2021年乡村建设新思路

2021-02-22 12:02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



2020年是一个跌宕起伏、百年难遇的一年,瘟疫洪水国际围堵接踵而至,危机重重。然而,中国人民黾勉同心,拼搏向前,奋力抗争,平安的度过了危机,即将迎来美好的明天!翘首展望2021年,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乡村建设的号角已在耳畔,我们将继以乡村振兴为纲领,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凝眸回望,疫情下,乡村建设依然如火如荼。

乡村在疫情中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乡村特有的规模小、分布散、低流动的特性,是一种天然的防止疫情传播的机制和空间。未来在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乡村是我们的大后方,是我们可以回去的家园。

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我们各级的贫困地区,无论是在产业的发展、贫困户的增收、人居环境改善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全部脱贫了。

住建部在全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同时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等方面出发,开展了全国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工作。农业农村部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环保部有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巩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成效。财政部与住建部共同开展传统村落连片示范,同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网络上出现李子柒热潮。李子柒自己种食物,自己染布缝衣,这种就地取材,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理想的乡村生活,让城市的人对乡村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期望。乡村建设持续火热中,吸引更多的城里人、社会学家、乡村产业家、设计师纷纷到乡村来。

但是,今年也有地方出现强推合村并居,农民强行上楼现象,学者纷纷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引起了各种社会反响。

令人鼓舞的是,12月29日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总书记强调要抓紧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为下一步乡村建设提出指引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用新思路指引乡村建设。







一、分类精准超前打造美丽乡村

要科学预测乡村发展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布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村庄分类。

·城近郊区乡村要高标准发展。城郊地区的乡村会持续发展,我们要超前谋划好城郊地区的乡村,打造为未来乡村。高标准超前打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无差别化。乡村房屋精美,花园式生态环境,既能享受郊野乡村生活的乐趣,又能承接城市文明。

· 产业集聚乡村用生态办法美化。对产业集聚村庄要多用自然生态的办法,多栽树少硬化,用绿树美化乡村、用清水活化乡村、用田园诗化乡村、用乡土特色材料打造乡村建筑。

· 生态涵养村要恢复自然原真。对一些生态环境很好,但人又非常少的一些乡村,我们要彻底让他恢复好生态环境。让水恢复清澈和流动,让山林更茂盛,把空心宅院种上树来恢复生态,让村边、田边的草更茂盛的生长,房屋一定要打造成精美的村居。







二、连片重构传承发展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特色保护类村庄,也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遗存,要注重连片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村落。

· 重点开展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村落不能简单的把文物保护的思路沿用过来,传统建筑是有寿命的,为了保护而保护意义不大,要注重当前的使用和经济发展,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积极改造利用和有机更新。习总书记指出,要把传统村落改造好,让村民洗上热水澡。传统建筑不必停留在某个特定时期,要提升传统建筑功能适应现代生活,还要大胆的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创新成为未来民居、未来传统村落。

· 传统村落连片促进发展。通过空间连片发展、重构村落、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要素、植入现代旅游、休闲项目、让传统村落有自我造血机制。精心策划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各村落进行差异化打造,功能、风貌、产业等重新定位。

· 传统村落重构提升魅力。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重新的改造重构,让它更具有可看性规模性。像贵州千户苗寨,就是六个村重新组成一个镇。按传统的方式建设了桥、楼,博物馆等,有些房子有四五层楼之高,重构之后的村落更有韵味。

· 传统村落集中重点发展。把资金集中起来打造几个村子,让它更具特色,达到引爆点。千户苗寨虽然只有六个村,但它的旅游收入比200个传统村落还多,达到规模效应。





三、联动发展打造美丽宜居小城镇

· 融入发展是小城镇新方向。中心城市(城市群)的乡镇要融入都市圈发展;城市周边的乡镇与城市功能重构;产业带里的乡镇要协作和转型升级;景区附近的乡镇景镇融合;县域边的乡镇与县城联动发展;偏远的乡镇镇村联动。

· 基于发展状况分类施策。针对城郊类、产业发达的镇,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注重产业项目、功能设施的高品质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区域联动建设和管理。针对特色保护类、传统农业型的乡镇,要注重功能设施的复合利用,污水设施可以用分组分期逐步建设。针对生态涵养类和乡村服务型的乡镇,要用乡村分散就地处理的办法改善人居环境。

· 用生态的办法改善人居环境。用自然生态营造环境,多栽树少硬化。以绿美镇,以水活村。乡镇垃圾多用就地填埋、沤肥、循环利用的方式就能解决;生活污水也多用农村就地分散处理的方式、还田循环利用的方式更可持续发展。

· 用乡土的办法突显地域特色。多用乡土的手法提高乡镇风貌:鼓励使用乡土材料、传统建筑方式传承和延续村镇地域特色。就地取材、老料新做、土料洋做、粗料细作、新旧搭配。

· 用自然的方式修复生态田园。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很强,这些年乡村人少了,没人去破坏生态环境了,森林野草茂盛,垃圾污水也少了,人居环境自然就变好了。

· 用乡村的智慧指导城乡建设。几千年来农耕生活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乡村智慧,乡村智慧在社会的延绵、产业的选择、生态的态度等方面都充满了各种探索和经验,特别是人居环境方面的思想,这些都体现了最大的中国特色。要遵循传统的选址格局理念,提炼传统的建筑符号并运用。



四、城乡融合带动县域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城乡融合,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和承载农民就业居住能力,要利用县城周边打造一些承接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城的承载地。还要构建连接县城到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带。

·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带:结合交通干道,把县城、主要乡镇和一些有资源的村庄,通过发展廊道连接起来,重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带,吸纳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

· 全域乡村景观打造:把一些山川、河流、古村、民俗风情巧妙的串联起来,大规模成片栽种不同季节不同类别的果树和花卉,做到每月有不同的水果和花,提升大地景观,打造农林景观带,同时免费吸引城市的人来采摘和休闲,带来流量和人群,带来了大量的餐饮和住宿,同时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于乡村。

·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当人流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农产品就有了销路,直销的利润远大于传统工业的生产,当地的产业就发展了,同时也带动了城乡资产的升值。有了人气,城市何愁发展不起来呢?

· 打造旅居康养乡村:这次疫情导致封城,大家都向往的郊区到乡村去生活居住。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圈周围的县域带来了新的机会,一些山清水秀之地未来会产生很多新的旅居新区,这些旅居新区是新经济下的产业新区,对我们县域经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

本文作者系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





产业策划与城镇、旅游规划设计专家
农旅文养与乡村振兴产业咨询服务商

联系电话:028-85108737
手机号码:18980853177
联系邮箱:228536911@qq.com
地址/Add:成都市成华区航天路57号